【腾讯云】腾讯云图,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。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,模板丰富,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。

9月28日傍晚
评论家程德培
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病逝
享年72岁

程德培,广东中山人,1951年生于上海,1978年始从事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,发表论文及批评文字三百余万字。著有《小说家的世界》《小说本体思考录》《33位小说家》《当代小说艺术论》《谁也管不住说话这张嘴》《批评史中的作家》等,编选并评述《探索小说集》《新小说在1985》《新闻小说’86》等。

著名作家陈村曾说:“程德培,人称德公,沪上最地道的批评家。为写一篇评论通读该作家全部作品,习惯如此。这样的学人几近绝迹。”

作为海派文学批评承上启下的代表性人物,程德培曾获首届上海文学评论奖(1984年)、第二届上海文学评论奖(1986年)、第一届上海市文学作品奖(1985年)、首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(1987年)、第三届《作家》奖(1987年)、第九届上海文学评论奖(2010年)、第六届(2010—2013)鲁迅文学奖等。

2014年,程德培以文学评论集《谁也管不住说话这张嘴》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,这本文学评论集收录了数十篇他对当代作家作品的精彩评论。对获奖,程德培十分低调,不愿多谈。同届获奖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当时表示,在上海的批评家中,前辈程德培的获奖是一件十分令人高兴的事。“德培老师这些年的文学批评有非常独特的贡献。他对当代文学阅读得特别仔细,下了很大功夫,他的见解和具体的作品联系在一起,不是凭空去做研究。”

2019年,在作品集《黎明时分的拾荒者》研讨会上,程德培曾说,“我的写作很少,每年二至三篇。相对阅读,我不是很喜欢写作。当代批评的难处在于,你既要十分注重文本对象的无法言说和难以言说,又要留意表达自身的无法言说和难以言说。怀疑是一把利剑,但它能否所向披靡还真是个问题。无法言说和难以言说不只是语境和禁忌的问题,重要的还在于生活的易变和人性的复杂。理解总是夹带着误解,记忆总是一种遗忘的记忆,这种悖谬的组合如同经线和纬线织成的网络,我们总是深陷其中,难以置身事外。”

1985年,程德培在一个公交车站偶遇刚调任《文汇读书周报》任主编不久的郦国义,谈及当时的文学批评,两人都很有感触,一拍即合。郦国义决定由程德培和吴亮在报上开个专栏,取名为“文坛掠影”。1985年至1987年,程德培、吴亮两人交替、每周一篇点评国内期刊上的作品,多为小说,也涉及一些诗歌和报告文学。这些短小精湛的批评文章,在1980年代的中国文坛反响颇大。

曾任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的孙颙告诉记者,“程德培做评论非常认真,如今部分评论者不看书就能做评论,而程德培一定要仔仔细细读文本,这是他做评论的一个特点,不是为了交往应酬,很下功夫,很扎实。当时在他这个年纪获鲁迅文学奖,也是非常难得的情况。”孙颙与程德培、吴亮是同代人,“差不多时间出道,我们写小说,他们写评论。如今讲起,十分伤感。”

程德培曾表示,自己不懂电脑,一直不会用电脑写作,他以一种古典的方式做着他心目中的评论。“上世纪80年代,我们常常在这里为了作品争得面红耳赤。”2019年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的长篇小说《应物兄》研讨会上,程德培表示,如今大部分作品研讨会“也许是为了宣传需要,太过程式化”,令记者记忆犹新。

去年1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《要对夜晚充满激情》是程德培对李浩、弋舟、路内、张楚、东君、黄孝阳、李宏伟7位70后作家作品的文学批评的结集。出版方对新书的介绍是,“在七十之年,批评家程德培对他热爱的文学批评这一文体,仍然充满激情。”

《要对夜晚充满激情》 程德培 著

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原创稿件,未经允许严禁转载

作者:施晨露

微信编辑:皮小姐

校对:rong

更多精彩内容,请点击下载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
Top